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大陇燕的故事

来源:|0 文号: 时间:2016-10-08 08:28:08 点击: 次

    大陇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原始森林覆盖的地方,上苍看中了这块宝地,让海龙王端放了10个超大水碗,沿着大陇燕的山体摆放,把海水的种源蓄在这10个水碗里,一旦遇上大旱,海龙王就会派使者来到这里取水,然后洒向人间,滋润万物和生灵,几百万年以后就形成现在的10个连环天然山塘。不知什么时候,随着春天的到来,燕子从北方飞回南方,都要相邀到这里,聚拢在10个特大水碗里清洗掉长途飞行的辛劳,然后再飞向不同的地方安家、繁衍,大陇燕便由此而得名。

    周而复始,到了17世纪中叶,大陇燕成为广西泗城府管辖的一片地隅。1830年出生的湖南人士刘永贞考取举人,受朝廷派遣到广西泗城府为官,任例授承德郎,享受六品官爵。为求安生,刘永贞走遍了当时泗城府所管辖的所有地域,最终选择大陇燕作为居所。虽然泗城府在1746年实行了改土归流,但是岑氏土司统治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尚保留。当时,大陇燕隶属于泗城府凌云县央亭(现凌云县加尤镇央里村)岑私庄,唯一一条可进入的道路就是央亭至沙油(今加尤镇)之间的马家洞,徒步沿山而上,高不过2000米,半山上相隔不到50米之间分别有一天然石锣和石号镶嵌在山路旁的石头上,以硬物敲击石锣,咚咚声响彻山谷,对准石号一吹,那“喔喔喔”的连贯音律声传百里。后山则四面山崖,人畜无法通行,山峦高低连绵,连山成型、独山成样,就像是统领百万雄狮的将帅,威武雄壮;山间石林自然排列,犹如即将出征的将士,守护着他们的统帅。方圆不足五里的山弄,正山仿佛一只雄鹰展翅即飞,正前方山峰高低分明,就像是一个将军手握钢枪,目视山外的敌情,形成左手在内、右手在外的抱环形态,在中国风水上称作“前面双抱环,家有金钱万贯”。也许就是看中这里的风水,刘永贞选择这里作为安居之地。在大陇燕落穴的平地上,修建楼阁、圈砌围墙,风格系中原传统的木瓦结构,三间正房加两头偏厦及厢房,屋檐下用麻石条铺成,正堂外面有院坝和朝门,典型的官宦四合天井豪宅。宅后足有250米的围墙,围墙内另有杂物房,用以安排石碓、石磨、厨房、柴房等。整座豪宅坐东朝西,外人不能轻易进入。豪宅内,各种居室按照身份设置。刘永贞一生娶有四房妻妾,正房左边第一间为元配居室,家人和三妾分别住在堂屋的右边,偏厦和厢房则是下人的住所,还有子女读书习字的墨室。

    四合院的正前面,其中一口井水无论天旱与否,终年出水不断,从不干枯,刘永贞便请来当地民匠,将水井深挖数十米,用石头从井底往上砌成椭圆形井口,雕錾麻石条铺设80级台阶进入井底,气势非同一般,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下人取水的劳动强度。在豪宅的南边,一个消水坑和一口井并列存在,水井长年冒水,影响刘永贞豪宅风水,于是,刘永贞令家丁打造了八口锅盖压住井口,再压上石头,将这口井给封住了。

    由于受赐朝廷俸禄,刘永贞实为当地大户,买有田畴、旱地数百亩,家养兵丁百十人,还在天然石号、石锣处建起城墙、兵舍,兵舍内堂屋、厨房、柴房、石碓等设施齐全,兵丁可携带家室。围墙安装有枪眼、观察窗等,用以守卫和保护刘永贞之用。

    家业之大,光靠刘永贞的家人、下人是打理不了的,距离大陇燕不足两里的弄怀,居住着乾隆年间自湖南经四川最后迁徙到广西的崔姓人家,人口不足百人。自然而然,这些崔姓人家便成为了刘永贞的佃农,靠帮刘永贞耕地为生,久而久之,这些佃农与刘永贞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平时相互关照、相互帮助,也秉承了邻里互相帮衬的传统。而崔姓人家也在刘永贞的庇护下,家业相对宽裕,成为沙油圩(今加尤圩)屠宰业的先行人。

    1875年春节即将来临,居住泗城府凌云县平乐司东荣甲什福村陇包袱的一位年过8旬老太太因为家庭困难,家中养不起年猪,便到沙油圩与弄怀崔姓的屠宰户赊了半边猪肉过年,承诺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付款,结果,经多次催款未见偿还,崔姓屠夫有被骗的感觉,便与族长商量解决事宜,族长崔大三经过分析后找到刘永贞:

    “刘老爷,陇包袱老太婆赊了半边猪肉一直不给钱,我们想采取特别手段给她教育教育,你给点意见?”

    刘永贞:“你们自己处理,我没有什么意见。”

    农历三月初二这天,崔姓家族组织家人到沙油赶圩,等候赊肉人的到来。晌午时分,老太太蹒跚着刚进入圩场,就被守候的人马抓住,并强制游街示众,由此,给八旬老太太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事件发生后,陇包袱杨姓族人非常愤怒,决定组织群体报复。 杨家欲报复的信息传到了弄怀,崔姓族长崔大三则组织家族商议,先发制人。 一天,崔姓密探得知杨五大爷到央亭岑私庄那常守水灌溉稻谷,于是,崔大三组织年轻力壮的族人,来到央亭坡脚绝壁下杨五大爷必经的山路上守株待兔。旁晚时分,毫无防备意识的杨五大爷骑马路经坡脚绝壁时,守候在树丛中的崔姓族人瞬间冲出树丛,挥舞大刀将五大爷从马背上乱刀砍下,当意识到遭袭的杨五大爷奋起搏击时已成重伤,终因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这一事件引起了陇包袱杨姓族人的极大愤怒,决心血洗弄怀。在当地一些高人的指点下,陇包袱杨姓族人一致认为,没有大陇燕刘永贞这个靠山,杨家人不会遭受这一灾难的,于是,杨姓族人组织了能拳能枪能棍的族人,上大陇燕剿杀刘永贞一家。但是,数次强攻,攻下大陇燕天然石锣城墙内的兵丁后,进入石号处的第二道防城,第二道防城的兵丁早已接到石锣城墙兵丁敲击石锣报警,已经做好迎战准备,火枪队把攻击队伍一次次压下去。在多次攻打失败的情况下,攻击队伍不得不撤出战斗。两个月后,陇包袱族人再次谋计,化装成当地套捕画眉鸟的瑶族村民,进入大陇燕,用银元收买兵丁家属及孩童,叫小孩晚上将所有火枪灌水。到了深夜,进攻队伍突然袭击,顺利地突破了两道城墙的防守,将兵丁全部剿杀,并进入刘永贞的豪宅,砍死大门家丁。被惊醒的刘永贞实乃文武双全,一人在堂屋与对方搏杀数小时未被伤及。攻打队伍中一年轻小伙心生一计,将烧开的水从堂屋上方的天楼上向刘永贞喷淋。遭受开水袭击的刘永贞猝不及防,失去了还击能力,被敌方当场砍死。紧接着,主攻队伍对刘永贞家人进行了血洗,唯独刘永贞的四妾岑氏因刚嫁入刘宅,尚未有子嗣,苦苦哀求才留得一命。当时响名一世的刘永贞,因为外姓的家族矛盾消失于乱世,给后人留下了深思。 后来,泗城府衙在大陇燕将刘永贞一家的尸骨集中埋葬,并刻碑志记,虽然碑石已风化,但碑文还基本可辨,石碑正中“皇清例授承德郎永贞刘老大人之东墓”清晰可现。碑文记载:考乃廷元公之长子也,幼则束发受书,篷门笺屈长则挺身御乱,事业鸿门丕涣,门廷光前启后,是为○○东来也。原命生于庚寅年六月二十日申时,系广西省泗城府凌云县央亭沙油村(今加尤镇)甘孟生长,阳年四十六岁止亦,西去兮大限亡于丙子年正月十八日寅时在于岑私庄陇燕梦告终!光绪十二年初二日敬立。不知什么时候,盗墓者把刘永贞的墓葬给破坏了。这位例授承德郎刘永贞生于1830年,亡于1876年,演绎了46岁惨烈的一生。

    到了光绪33年,荒废了32年的大陇燕被外迁来的杨姓人相中,从刘永贞的侄孙刘家德手上将大陇燕买下 。新来的杨姓人在大陇燕另择地建房,同时,口传了刘永贞的故事。随着家业的不断扩大,杨姓人又在其他条件优越的地方买了水田,为便于水田耕种与管理,第三代杨姓人以法洋贰百大元于中华民国20年辛未岁农历十月二十七将大陇燕山地熟土断卖给黄埔军校学成回来另立山头的加尤圩罗振南先生。据说,罗振南购买大陇燕的目的是作为罗府的后花园,以备战乱避身之用。而世事难测,从刘家德手上购买大陇燕的杨姓同宗族人,因在老家遭受民国抓丁之苦,四处逃难,又一次逃到凌云,也相中了大陇燕,并以国币贰仟万元,于中华民国37年农历二月十八从罗振南名下购买了大陇燕,子孙世居。

    如今的大陇燕草木葳蕤,那些曾经悲壮的故事和那些见证历史的遗址,成为人们闲摆龙门阵的素材,只有那石锣、石号发出的声音与百年、千年前一样亘古不变。

  • 分享:
网警
  • 主办单位:凌云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凌云县人民政府网
  •     桂ICP 12007659 号             网站标识码:4510270001
  • Copyright 2012-2016 lingyun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站资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百色创慧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网警